28毕业论文网承诺:正规公司、专业团队、代做各专业(博、硕、本、专)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职称论文,包修改、包过、包答辩指导、直到通过为止!
服务流程 服务报价
付款方式 售后服务

农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硕士论文】(第1页)

[日期:2013-03-01]   来源:28毕业论文网  作者:28毕业论文网   阅读:477[字体: ]
温馨提示:需要完整全套毕业设计论文请联系本站客服、专业代做、原创、包修改、直到通过为止

 农村旅游对送弄的贡献分析【硕士论文】

三农旅游对送弄的贡献分析【硕士毕业论文】

说 明

1、 本报告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在向院系部作开题报告后填写,经系部、研究生处批准后施行。

2、 报告批准后非经过同样手续不得随意更改。

3、 脱产硕士生最迟于入学后第四学期完成。完成后交研究生处及院系部保存,以便申请论文答辩时,供学位委员会审查学位时参考。

4、 在课题执行过程中,院系部应进行检查,检查情况及变动情况记录在表内。

研 究 内 容 和 意 义

当前,为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经济学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我国其它地区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法相比较,有其共通性。我国的少数民族居住地与发达地区相比范围广阔,广大农村地区尚处于传统的农耕文明发展状态。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都拥有着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这与经济发达地区越来越恶劣的环境相比,具有很好的自然环境优势;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拥有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相当多的地方完整的保留了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因此,利用民族地区农村的资源优势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业,它利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村野自然风光和当地民俗民风为吸引物来满足旅游者娱乐,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并且具有投资规模小,见效快等特征。具有这些特点的乡村旅游产业,特别适合在那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而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乡村地区发展,能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有效手段。

这些年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证明,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适宜的乡村旅游开发,能推动这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些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条件。乡村旅游对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得当地村民不离开故乡就可以就业,改善了生活水平和精神风貌,促进农民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都能发挥重大作用。

本文将通过实地调查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和葡萄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吐鲁番地区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情况,探讨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促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文

乡村旅游;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

英文

rural tourism;the rural economy;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teractive Survey;

一、理论依据

(包括项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并附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现代旅游者追求“生态”与“个性”的多样性旅游形式的发展,以及国内广大城市居民对“回归自然”的强烈需求,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农家乐”旅游因开发成本低、需求多、见效快等特点迅速在全国遍地开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国内旅游业最“热”的旅游活动之一。近些年来,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发展乡村旅游业已逐步被形成共识,也越来越受到我国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同时,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而乡村旅游是振兴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民族地区“三农”的问题解决和其他一些地方的“三农”问题相比,有共同之处,也有其特殊的解决方法。乡村旅游为农民提供了第二个收入来源,带来更多的就业,它还把城市的新观念带到乡村,农民实现了“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乡村旅游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一些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各级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已见成效。

一般来讲,民族地区的农村拥有丰富旅游资源,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由于具有文化的原生性、参与性、质朴性及浓郁民俗风情的特点,且投资少、见效快,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增长的亮点。因此,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角度,寻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的研究,不仅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也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因此可利用民族地区的先天资源优势,结合传统农业和农村与现代旅游业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能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有效手段。同时,这些年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践证明,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适宜的乡村旅游开发,能推动这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为这些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条件。因此,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产生的问题,探讨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提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促进乡村旅游“以旅促农”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过程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利益分配不均,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落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需要通过乡村旅游开发理论的研究,寻找一条适宜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道路,以发挥乡村旅游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二)选题意义

1. 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

20 世纪80 年代末以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诸多问题逐渐地暴露出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农业生产还是延续了传统的农耕方式,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就业以农林牧渔等为依托,就业面狭窄,收入水平低;整体上讲我国农村经济还是在传统模式上缓慢发展。农业,农民,农村这些统称为“三农问题”,中国的“三农问题”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三农”中的许多问题与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和城乡差别有着直接关系;在我国,长期的相对单一的农业经济则严重地束缚农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内部体制和结构的缺陷,也是造成“三农”问题现状的重要原因。乡村旅游是振兴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低,而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改善乡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打破乡村地区相对封闭的经济社会运行环境,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发展旅游,可以提高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人们的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人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民族地区都在适度合理的发展旅游业。因此,研究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正确的开发模式能够真正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带动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乡村社区居民带来良好的福利,促进当地社区居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并推动旅游地区的文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2.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大部分都处在贫困边远山区,相对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与外界接触甚少,生态环境相当脆弱,一旦盲目开发旅游导致其环境遭到破坏,便不可再恢复。许多研究研究表明:民族贫困地区极易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放任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进而造成地区经济“资源空心化”现象。本文研究的主体就是以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幽沟乡,葡萄沟乡这两个村是维吾尔族聚居地,开发旅游前,乡村自然环境良好,但由于近几年开展了乡村旅游,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还有因为开发者对当地的社会生态资源过度开发造成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因此,本文选择这样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一些对策建议,是为了寻找适宜鄯善县吐峪沟乡,葡萄沟乡发展旅游的对策,更好的解决当地的环境问题,以便当地在今后发展乡村旅游中,为村民谋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

3.有利于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

乡村旅游和新农村互动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和工作重心。多年来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践证明,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适宜的乡村旅游开发,的确推动了这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一般来讲,民族地区的农村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因此可利用民族地区的先天资源优势,结合传统农业和农村与现代旅游业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带给农民,农业,农业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增加了农民的就业,脱贫致富;促进农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增加了附加值;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等。因此,可以说乡村旅游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能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有效手段。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也为这些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条件。因此,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产生的问题,探讨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提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促进乡村旅游“以旅促农”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

关于乡村旅游的起源看法不一,大多认为19 世纪中期乡村旅游起源于欧洲,在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发达国家兴起。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国外学者对于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至今已有一百年历史。20 世纪40 年代起,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在乡村旅游的内涵论述方面,20 世纪60-70 年代以后,关注焦点主要围绕农业旅游方面,并且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促进乡村人口就业、以及对村民生活水平的改进;后来,亚、非洲等国家也开始研究乡村旅游,除了农业、农民仍旧是专家研究关注的乡村旅游课题以外,研究内容还延伸到了乡村旅游对于当地的社区经济效应影响,以及乡村旅游与当地农业,农民,农村互动结合情况等。

(1)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

要研究乡村旅游首先得从研究乡村旅游的内涵着手,即理解什么是乡村旅游。但由于乡村旅游在每个国家具体实施方式不一样,因此关于它的概念理解也存在一些差异。Tung 和Gilbert(1990)认为在农村社区,农民参与到旅游中来,并为旅游者提供食宿,向导等条件;另外,可以让游客参与到其农事活动便是乡村旅游。芬兰乡村发展委员会在 1996 年提出乡村旅游的概念,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在芬兰乡村社区,系统协调乡村旅游,开发乡村自然及人文资源,创造能够既能吸引国内旅游者的乡村旅游产品,又能开发创造吸引国外游客的旅游产品,在整个芬兰乡村地区,乡村旅游可以被建设成为农户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的重要源泉。美国学者 Ady Milman 和以色列学者Arie Reichel(1999)的研究表明乡村旅游是在农村社区开展的并以当地自然环境资源及民俗风情为依托的旅游,具有农村区域的特性,并且对旅游企业的规模要求不大,并要求旅游的开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对乡村旅游的概念阐述的比较全面的是英国学者 Lane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只是农业方面的旅游参与活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结合的旅游类型。除了农业旅游与农庄旅游等内容外,还有一些区域的文化传统以及一些边远民族地区的民俗旅游活动,实际的乡村旅游展开方式是由当地的自然经济,历史环境地理环境所决定,因此乡村旅游形式呈多样化。

(2)关于乡村旅游的社区效应

20 世纪60-70 年代,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农村经济缺乏活力,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农村萧条经济萧条,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一些国家地区率先在农村开展乡村旅游,随着旅游给当地农村社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功效,当地政府开始把乡村旅游确定为发展当地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国外学者首先从乡村旅游对于当地社区的经济影响展开研究。80年代后,学术界的研究焦点集中放在乡村旅游促进农业经济的振兴以及提高农民就业的社会影响。此后,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涉及了更广的层面,如在乡村旅游开展过程中乡村社区的参与,以及居民的收益是否分配公平等各个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国外学者 Fleischer 和Felsenstein (2000),他们采取以色列为案例,研究当地政府开展乡村旅游在资金上的投入情况,认为乡村旅游不光对于该社区农户的收入提高有明显效果,而且对当地妇女的就业以及地位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尼尔森(Nilsson P.A.K.,2000)等人比较了不同国家的乡村旅游,由于乡村旅游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因此收益较小,虽然农户获得了一定得收益,但只构成其收入很小一部分。卡曼(Akama,1996)研究了肯尼亚乡村旅游,认为该社区由于旅游收益分配的不合理,农民并没有从旅游中获益,反而因为旅游导致一些负面效应,旅游收益被开发者拿走,当地社区环境遭到破坏,为发展旅游付出了环境代价。

(3)关于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

关于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研究主要有国外一些人类学家的研究理论,他们对于民族地区展开的乡村旅游研究一般采取典型的案例,对当地开展旅游后给少数民族居民造成的正面及负面影响进行描述。美国人类学家史密斯(1989)首先对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托六甲人生活的社区开展的旅游进行研究,认为这种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主要是以当地特有的文化传统、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特色的民族风情为特色吸引外来游客开展的旅游。这种旅游吸引一些城市地区人口到边远的地区,在大山和农村社区观察人与自然地关系,感受一种和都市生活完全不同的经历。史密斯以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托六甲人为案例分析,描述他们生活的社区开展旅游后对文化,社区居民生活的影响,以及开展乡村旅游后对后进民族传统工艺的恢复和保护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国外学者 Tovar 和Cesar 研究了大西洋地区生活在一些岛屿上的土著民族地区开展的旅游,认为旅游是当地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旅游改变了岛上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状况。国际旅游人类学者科恩在研究民族旅游时发表《东南亚:民族旅游》,他在文中强调,“民族旅游由于自然生态和文化方面的独特性,差异性来吸引游客,而这些外国或本地来的游客生活的在不同文化,社会或政治氛围中,因此旅游者在参与旅游中观察到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这些旅游目的地的民族不仅被认为有明显的身份特性,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被贴上民族,少数民族,原始的,部落的乡下的或农民的标签的民族旅游,也属于乡村旅游得一种。总而言之,以上专家均认为民族旅游是以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来吸引游客而开展的一种旅游。

(4)关于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民族地区在一开始盲目开发乡村旅游获得收益,主要以牺牲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代价,因此,针对民族地区特点,国外专家在探讨乡村旅游的开展模式,提出的创新模式主要有“乡村大舞台模式”、“生态博物馆模式”等。Mac Cannell 首先提出了“舞台化”概念,遗产的舞台化,尤其是民族文化的舞台化,是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可以避免旅游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避免传统社区过于商品化、庸俗化,乡村社区在开展旅游中,把乡村文化景观及其民族传统文化通过舞台化的歌舞,戏曲,工艺等表现出来,形象生动,大大吸引了外来游客。“生态博物馆模式”指在一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向外来游客自由展示自己的传统工艺制作,这样一来既保护了传统的工艺,又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实现社区的和谐。

2.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述评

(1)关于乡村旅游概念

在我国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实际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已在积极探索中,但是对乡村旅游的概念理解各有不同,因此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还没达成一致,根据近几年来的文献,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乌恩(2002)从乡村旅游认为乡村旅游以传统的乡村为展开区域,依靠当地乡村自然环境、风景、物产以及乡村生活的为旅游吸引物来吸引国内外游客,在旅游初期乡村旅游不需要过多的资本投入,也不投入很高的技术支持,社区开展乡村旅游是依赖自然资源优势,但他认为“乡村旅游”归属于“农业旅游”的一种类型。著名旅游学者杜江(1999)指出乡村旅游以农村乡野自然风光、农事生产活动来吸引外来游客,游客来到乡村可以休闲度假,或者参与轻松的农业生产劳动,获得轻松愉快的心情,又获得锻炼和回归自然等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黄海珠(2009)认为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和农村与现代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业,利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田野风光、民风民俗活动来吸引城市居民来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旅游者可以获取精神享受,参与旅游的少数民族社区居民可以获得一定得报酬。沈和江(2009)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以乡村自然风貌,居民生活方式来吸引城市居民,表现了人们对生态,自然,田园的向往,但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农业旅游;同时认为乡村旅游促进城市和乡村之间协调发展,促进了城市和乡村融合,由于开展旅游,先进文化,先进技术流通到农村,农民素质得到提高,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2)关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效应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尤其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保存也比较完好,具有发展高端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因此,乡村旅游能够成为民族地区反贫困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20 世纪80 年代末旅游业正式作为贫困山区消除贫困的重要措施开始受到国内专家们的关注。周歆红(2002)认为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增加经济利益和获得就业发展机会以及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是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罗永常(2003)提出在民族地区开展乡村旅游要是没有形成正确的旅游开发模式,以及没有村民的参与,旅游扶贫,会造成民族地区更大的贫困。刘向明和杨智敏(2002)提出了民族贫困地区极易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过度开发耗尽当地自然资源,进而造成社区“资源空心化”现象。旅游扶贫过程中应该正确对待贫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并不是只看眼前经济利益, 而是用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看待旅游扶贫方式。因此要合理开发乡村旅游,既能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增强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精神风貌,又能够有效利用旅游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向外界了解当地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俗文化。虽然当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农村旅游开发,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地,但一定要注意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以及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即社区居民主导作用和基层干部引导作用。李永文和陈玉英(2004)认为乡村旅游应当为促进当地资源,人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民族地区应适度进行旅游扶贫开发,珍惜保护旅游自然资源,培养新型农民,坚持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目标的和谐统一,真正让贫困地区达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3)关于民族地区开发乡村旅游的社会影响

我国民族地区开展的乡村旅游的社会影响研究主要围绕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的农村社会经济生活,民族民俗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少数民族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持什么样的态度等方面。田茂军(2004)研究湘西地区民俗旅游,分析旅游的开展给当地社区带来一系列问题,民俗文化过度商业化,庸俗文化取代,因此乡村旅游的开展应适度开发民俗文化资源。邵志忠和杨通江(2004)认为在西部民族地区开展的旅游,对西部乡村社会的人文生态环境将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给封闭的农村带来先进市场信息,使得乡村居民增加了收入,增强了现代商业竞争意识,但当地居民不再像以前那么纯朴,商业气息过浓,将会逐渐以前的田野生活景象不复存在。史继忠和何萍(2005)以云贵高原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乡村旅游为案例,研究表明当地由于开展旅游,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被发掘出来,少数民族居民不只增加了收入,而且有效发展和保护了民族文化,使得民族文化被大多数人所了解。岳坤(2003)研究了云南省的泸沽湖下落水村为例,分析旅游发展在当地毛难族文化的影响,虽然旅游给当地人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社区福利,当地毛难族文化由于游客以及外来开发者进入该社区,带来商业文化,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但是总的来说,当地传统文化被外界知晓,还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蒋丽芹(2005)以贵州省侗族村寨旅游为例,认为少数民族在开发特色旅游获得经济收益的基础上,应该强调民族特色,避免开发方式单一、雷同,注重个性和特色,尤其要注重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4)关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目前研究我国的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论文和著作很多,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关系及怎样更好的促进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互动的开发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虽然研究呈发展趋势,但研究不够深入,具体的乡村旅游实例较少,问题还很多。研究视角主要是在一些发达的城市周遍的农村地区,多数是城市市郊,针对边远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研究文献不多。尤其很少有专门针对民族地区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和当地社区的互动,也很少见到专门研究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发展的理论。李德明、程久苗(2005)认为乡村旅游是新世纪我国农村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开展乡村旅游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意义深远。向宏(2004)提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是解决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新途径;能促进民族地区农村改革的稳步推进;促进民族地区农业结构的稳步调整;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金利平等(2006)认为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以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农村旅游资源,能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为远在城市的旅游部门来说,指出了发展新型旅游方向;新型旅游是我们广大农村来说经济发展的新机遇。郭焕成(2006)认为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项目,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各种相关资源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途径。同时分析了乡村旅游特点及西部发展乡村旅游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乡村旅游与解决西部“三农”问题的关系。卢世菊(2005)认为适当的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能使民族贫困居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并且能够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带动传统农耕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意义深远。

(四)参考文献

[1]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东方出版中心,2007 年6 月。

[2] 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6 月。

[3] 黄海珠:《民族旅游村寨建设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2。

[4] 朱姝:《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

[5] 郭焕成:《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中国矿业出版社,2008 年7 月。

[6] 邹统钎:《乡村旅游:理论.案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年1 月。

[7] 邹统钎:《古城、古镇与古村旅游开发经典案例》,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9。

[8] 国家旅游局编:《发展乡村旅游典型案例》,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年。

[9] 国家旅游局编:《旅游科研课题成果精选》,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5。

[10] 沈和江:《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表现形态研究》,中国矿业出版社,2009,8。

[11] 蔡碧凡等:《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年6 月。

[12] 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年5 月。

[13] [英]亚德里恩· 布尔:《旅游经济学》,大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二版。

[14] 张英:《湘鄂渝黔边特色旅游区建设》,民族出版社,2004 年11 月。

[15] [英]艾伦· 法伊奥等:《旅游吸引物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6

[16] 杨慧:《旅游· 人类学与中国社会》,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17] 杨达源等:《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年10月。

[18] 陆林:《旅游形象设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10 月。

[19] 张广瑞等:《2008 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分析与预测》,科学科学文献出版社,

[20] 乌恩等: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 年24(3)。

[21] 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3)。

[22] 曹端波、陈菓: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中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2008(10)。

[23] 吴云超: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学思考,经济师,2008,2。

[24] 郭焕成:发展乡村旅游业,支援新农村建设[J],旅游学刊,2006(3)。

 [25] Paul Brunt, Paul Courtney, Host Perceptions of Sociocultural Impac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6(1996).

[26] Valenel. Smith.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89.4.

第1页 第2页
··@版权所有:28毕业论文网 www.28bylw.com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