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论依据
1、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就作家和作品的选择来看,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当代极富盛名的作家,她的作品只要一出版就会排上畅销书榜前几名,她不仅深受美国民众的喜爱,更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欧茨的作品经常得到美国全国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提名,本人也几度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后提名。而且欧茨的产量非常惊人,基本上以每年2到3部作品的速度拓展着自己的文学事业。虽然欧茨是一位畅销的多产作家,但她的作品极具深度,广泛的涉及了美国当代社会的各方各面,反映了复杂的美国当代社会和美国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除了题材的广泛性外,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更是多种多样。然而这样一位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作家在中国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国内学术界对她的关注少之又少。虽然其作品的中译本已有10本左右,但距离她惊人的创作数量而言还是十分不足的。而对其作品的研究更是十分有限,主要局限在她的几部早期作品中,研究视角也相当单一。所以对于欧茨这样一位复杂多变的作家,今天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故而研究欧茨及其作品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
第二、就论文的切入角度来看,本文主要以欧茨的4部长篇小说文本为分析对象,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方法,并结合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与视角,试图深入挖掘欧茨在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小说创作中分别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着重分析其女性意识的流变过程、独特风格和形成原因。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可以说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革新精神的势力。欧茨虽然从不称自己是女性作家,但是同为女人,她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极力表现了当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对于女性如何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如何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获得自身认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虽然欧茨不是一位女性主义作家,但其在表现社会生活、表达大众心志、表述底层状态方面更好地担当了女性主义的使命。因此从宏观的角度深入挖掘欧茨的女性意识及其独特性,在国内欧茨的研究中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第三、从现阶段的译介来看,欧茨的小说研究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极大的发展空间,她的大部分作品还没有被翻译成中文,更不要说国外对欧茨及其创作的研究性著作的译介。本文在研究其女性意识的同时,将尽自己所能翻译整理一些外国学者对欧茨及其作品的所写的论文和书评,拓展本文的视野,并为后继研究者提供一些依据和信息。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研究状况:
欧美对于欧茨及其作品的研究开展的可谓是如火如荼,特别是美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这方面的论文数量众多,公开出版的关于欧茨的著作就多达28本之多,研究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据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类:
(1)欧茨的短篇小说研究。这方面的著作有8部:①Katherine Bastian的《欧茨的短篇小说:在传统与革新之间》(Joyce Carol Oates's Short Stories Betwee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Frankfurt am Main: Lang, 1983)②Torborg Norman的《孤立与接触:欧茨1963-1980年短篇小说中人物关系研究》(Isolation and Contact: A Study of Character Relationships in Joyce Carol Oates's Short Stories 1963-1980,Goteborg, Sweden: Acta Universitatis Gothoburgensis, 1984)③Hermann Severin的《欧茨的短篇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研究》(The Image of the Intellectual in the Short Stories of Joyce Carol Oates,Frankfurt: Peter Lang, 1986)这本书通过分析欧茨的学院派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不神圣的爱情》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探讨了这些故事在主题和风格上的演变以及欧茨对于学院领域的批判视角。④Elaine Showalter主编的《你要去哪里?你去过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 Where Have You Been?",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P, 1994)这是当代著名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伊莱恩·肖瓦尔特为欧茨主编的一本论文集,集中研究欧茨的获奖短篇小说"Where Are You Going, Where Have You Been?",肖瓦尔特还为该书撰写了前言。⑤Greg Johnson的《欧茨短篇小说研究》(Joyce Carol Oates: A Study of the Short Fiction,New York: Twayne, 1994)Greg是美国最著名的研究欧茨的学者,他在这本全面考察的著作中,从欧茨对于形式、体裁、风格、哥特式小说和反映美国生活的后现代寓言的实验出发,考察了欧茨最具代表的8篇短篇小说,其中还涉及了心理学和当代文化。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在1981年与欧茨进行的探讨早期短篇小说的写作和形式问题的谈话以及几位重要批评家的评论文章。Greg认为对欧茨的短篇小说进行研究是理解欧茨的关键所在。⑥P. Sreelakshmi的《选择性相似:欧茨短篇小说的原型和互文性研究》(Elective Affinities: A Study in the Sources and Intertexts of Joyce Carol Oates's Short Fiction,Madras: T.R. Publications, 1996)⑦Sigrid Mayer 和Martha Hanscom的《欧茨和加布里埃尔·沃曼短篇小说的批判性接受》(Critical Reception of the Short Fiction by Joyce Carol Oates and Gabriele Wohmann,Columbia, SC: Camden House, 1998)⑧Monica Loeb的《文学的婚姻:欧茨系列短篇小说中的互文性研究》(Literary Marriages: A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in a Series of Short Stories by Joyce Carol Oates,Bern: Peter Lang AG, 2002)作者以欧茨在1972年发表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为考察对象,认为欧茨与许多受人尊敬的大师级作家进行了“文学婚姻”,如卡夫卡、乔伊斯、福楼拜、亨利·詹姆斯和契诃夫。该书在互文性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展示了欧茨对这些盟友的忠实与反叛。作者认为欧茨通过吸收男性文学传统,释放了原本故事中的能量,将其转化为她自己截然不同的文学声音。
(2)欧茨的长篇小说研究。这方面的著作有10部:①G. F. Waller的《美国梦:欧茨小说中的困扰与超越》(Dreaming America: Obsession and Transcendence in the Fiction of Joyce Carol Oates,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9)这是第一本研究欧茨的专著,作者认为从长篇小说中最能看清欧茨对美国社会的观察方向。他认为欧茨是像劳伦斯那样的先知作家,能够看透并超越人类的灵魂。②Joanne V. Creighton的《乔伊斯·卡罗尔·欧茨》(Boston: Twayne, 1979)③Ellen G. Friedman的《乔伊斯·卡罗尔·欧茨》(New York: Ungar, 1980)作者仔细考察了欧茨的9部作品,认为除了欧茨,没有人能如此强烈的捕捉到美国社会中不合群的孤立部分。④Francine Lercangée(ed.)的《欧茨:一本带注释的参考书》(Joyce Carol Oates: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New York: Garland, 1986)⑤Greg Johnson的《理解乔伊斯·卡罗尔·欧茨》(Understanding Joyce Carol Oates,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87)作者从总体上探讨了欧茨的独特风格、主题、对小说的认识,深入分析了欧茨重要的6部长篇和2篇短篇小说,尝试追踪欧茨整个文学生涯的发展过程。⑥Eileen Teper Bender的《欧茨:人民的艺术家》(Joyce Carol Oates: Artist In Residence,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7)作者在这部著作中研究了16部作品,认为欧茨充分利用了她所能享有的一切优势,拥有前人和当代作家的所有技巧,她从当代的生活、学生的经历和自己的虚构中,找到了自己的主题。还肯定了欧茨的小说是实验性和可读性的结合。⑦Joanne V. Creighton的《欧茨中期小说研究》(Joyce Carol Oates: Novels of the Middle Years,New York: Twayne, 1992)作者首次将研究对象聚焦在欧茨的中期创作上,以此考察早期的欧茨转向了何处,书中共研究了欧茨的15部小说,其中还包括了欧茨用笔名Rosamond Smith出版的作品。⑧Marilyn C. Wesley的《欧茨小说中的拒绝和违反》(Refusal and Transgression in Joyce Carol Oates' Fiction,Westport, CT: Greenwood, 1993) ⑨Brenda Daly的《多样的自我分裂》(Lavish Self-Divisions: The Novels of Joyce Carol Oates,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6)作者认为欧茨的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她在作品中将自己分裂为许多声音和人物;欧茨早期作品中那些受到父权意识形态压迫的女儿们,在80年代的作品中开始和被贬低了的母亲一起寻找同盟,成为书写自我的女性;欧茨对于男性主导的文学传统的反抗与改变也反映在作品的女性角色对于男权传统的斗争与反抗上。⑩Gavin Cologne-Brookes的《黑暗的眼睛》(Dark Eyes on America: The Novels of Joyce Carol Oates,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5)作者认为欧茨不仅是美国最卓越的女作家,也是当代最重要的美国作家。这是一部内容全面、易于理解的研究著作,作者从欧茨的小说中寻找证据,证明欧茨观念上的不断进步,最终放弃了抽象的内省和哲学上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实用的艺术手法,以此来理解个人和社会的问题与潜力。作者还强调了欧茨晚期作品的社会价值,肯定了她对人的行为具有洞察力的分析和对文学技巧的精通,认为欧茨独特的黑暗视角最终受到了肯定。
(3)整体研究。分别有Mary Kathryn Grant的《欧茨的悲剧视角》(The Tragic Vision of Joyce Carol Oates,Durham, NC: Duke Universtiy Press, 1978)和Nancy Ann Watanabe的《爱的消失:欧茨的浮士德道德视角》(Love Eclipsed: Joyce Carol Oates's Faustian Moral Vision,Lanham, Marylan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8)
(4)作家研究。自传有一部,是Greg Johnson的《隐形作家》(Invisible Writer
A Biogrpahy of Joyce Carol Oates,New York: Dutton, 1998)。Greg Johnson还主编了一本《欧茨的日记:1973-7982》(The Journal of Joyce Carol Oates: 1973-1982,New York: Ecco Press: 2007)这本书是欧茨在她最重要的十年间所写的日记的摘录,这是外界首次进入到欧茨的私人意识中,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另外还有两部欧茨的访谈录。
(5)论文集,共有4本。
国内研究状况:
虽然外国学界对欧茨的各方面都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就国内而言,可以说对于这样一位在当今文坛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还算不上有真正的研究。这与欧茨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情况息息相关。其实我国早在1979年就开始翻译欧茨的作品,但在1990年之前,被翻译过来的小说比较零散,多为短篇小说,1980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宋兆霖等翻译的《奇景》,198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长兰翻译的欧茨代表作《他们》,由此拉开了欧茨长篇小说的翻译序幕。而在1990年到2002年这十几年期间,欧茨的短篇小说的译介占了绝对的优势,长篇小说的翻译几乎停滞,只有谢德辉翻译的一部长篇小说《光明天使》,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欧茨的长篇小说真正受到重视是在2002年之后,这一时期可谓是高潮迭起: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2年到2005年,每一年推出一部欧茨的长篇力作;台北二鱼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于2004至2007年推出了四部欧茨的长篇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于2006年6月出版了五卷本的欧茨文集,这是中国国内首次大规模地推出多种体裁的欧茨作品集,其中包括了三部长篇小说。虽然如此,与其他国外当代知名作家相比,欧茨作品的在中国的翻译数量还比较少,这与欧茨的实际创作和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不相符合。特别是她早中期一些重要的获奖作品的翻译都还是空白。
关于欧茨的学术论文,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至今只有100篇左右,其中介绍作家生平、创作概况的文章有9篇,书评的性质文章有15篇,大多发表在2000年以前。硕士学位论文12篇,主要是欧茨上世纪60、70年代的早期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特别以《奇境》和《他们》的译本为主,这种现象与欧茨作品于新世纪之前在国内翻译数量不足不无关系。还有很大一部分论文都只是在介绍欧茨的基础上,从某一单一的视角对她的某一篇短篇小说或长篇小说作一些浅显的研究,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很少。而且对于20世纪九十年代后出版的欧茨作品的研究在国内还是空白,根据2003年后新译介的作品为蓝本的研究也是少得可怜。在如此有限的资源下,笔者将已有的较有价值的研究分为以下几类:
(1)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虽然从这个角度来进行研究的论文不少,但是研究对象都非常雷同,基本上还是以欧茨早期的小说的蓝本,所作的分析十分类似,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固定。较早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欧茨小说的是孙海芳于1998年发表在《洛阳大学学报》上的《简析欧茨小说创作中的女性视野》,该文章只是将欧茨早期的几篇短篇小说中的女性角色的遭遇进行了描述,简单分析了欧茨的女性意识,虽然很浅显,但也是一次不错的尝试。2003年梁英君的英语硕士论文《奥茨〈他们〉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剖析》详细分析了《他们》中所反映出来的欧茨的女性意识,表现出欧茨对于当代女性生存困境的强烈关注,同时也指出了其局限性,认为该阶段欧茨的女性意识还只处在萌芽阶段。
(2)从欧茨描写暴力的特点出发。对于暴力的描写是欧茨小说的一大特点,在这个方面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其中最有价值的文章是2008年李颖的硕士论文《论欧茨作品中的暴力内涵》,该论文首先从美国文化传统对欧茨创作的影响、反映美国现实的需要以及欧茨的艺术观三个方面探讨了欧茨注重描写暴力的原因,其次对欧茨作品中暴力主题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简单分析了欧茨对待暴力的态度的变化。该论文中使用的文本丰富,参考了大量的外文资料,论证深入,内容详实,逻辑性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从欧茨的艺术风格角度出发。2004年徐志英的硕士论文《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对欧茨早期作品中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分析了欧茨对于“现象决定因素”的部分修正,对于自然主义创作手法与浪漫主义手法结合使用的实践和尝试,以及在暴力描写技巧上对南方女作家奥康纳和传统哥特小说的继承和突破,肯定了欧茨的创造力。该论文对于欧茨与文学传统、前辈作家之间的关系分析的比较到位,对欧茨早期艺术风格的论述也较全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笔者对于论文中所下的欧茨是以一位自然主义作家的定义不太苟同。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发现,关于欧茨的研究,国内学界远远滞后于国外。与国外评论家对韦斯特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相比较,国内研究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开始,大多数的学术论文在文本选择和视角选择上既单一又雷同,学术价值很低,至今还没有研究专著出现。而欧茨作为一个丰富的宝藏,非常值得去深入的挖掘。国内外学者对欧茨及其创作的研究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研究的不足和重复也使得空白点仍然存在,这也为本文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3、附主要参考文献:
作品
(美)欧茨:《奇境》,宋兆霖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
(美)欧茨:《中年——浪漫之旅》,李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美)乔伊斯·欧茨:《我带你去那儿》,顾韶阳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光明天使》,谢德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妈妈走了》,石定乐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狐火:一个少女帮的自白》,闻礼华、金林鹏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大瀑布》,郭英剑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直言不讳:观点和评论》,徐颖果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美)乔伊斯·卡罗尔·奥茨:《他们》,李长兰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
Joyce Carol Oates,My Sister, My Love,New York: Ecco Press, 2008.
著作
(美)弗里丹:《女性的困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
(澳)杰梅茵·格里尔:《女太监》,欧阳昱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晓征、平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陈永国、汪民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美)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黄必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赵育春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英)伊丽莎白·赖特:《拉康与后女性主义》,王文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罗伯特·麦克艾文:《夏娃的种子》,王祖哲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美)马德森:《女权主义理论与文学实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美)伊莱恩·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增补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英)伊莲·摩根:《女人的起源》,刘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美)苏珊·鲍尔多:《不能承受之重:女性主义、西方文化与身体》,綦亮、赵育春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宋素凤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9年。
(美)理安·艾斯勒:《圣杯与剑》,程志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
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梁巧娜:《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
罗婷等著:《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张广利、杨明光:《后现代女权理论与女性发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苏红军、柏棣主编:《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年。
左金梅:《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
刘晓文等著:《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文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Linda W. Wagner(ed.), Critical Essays on Joyce Carol Oates, Boston: G.K. Hall, 1979.
Harold Bloom(ed.), Modern Critical Views: Joyce Carol Oates, New York: Chelsea House, 1987.
论文
张德中:《一本发人深思的美国现代小说—评析欧茨的〈奇境〉》,杭州:杭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82—90页。
朱蓝星:《女性悲剧的反思—奥茨小说〈如愿以偿〉浅析》,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4期:38—40页。
柴焰:《颠覆与重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研究》,郑州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
马睿:《跨越边界: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突破》,武汉:《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17—23页。
杨俊蕾:《从权利、性别到整体的人——20世纪欧美女权主义文论述要》,北京:《外国文学》,2002年第5期:44—51页。
单雪梅:《乔伊斯·卡洛尔·欧茨小说世界中的女性群像》,成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63—67页。
梁英君:《奥茨小说〈他们〉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剖析》,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徐志英:《传统的继承和超越》,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申丹:《叙事形式与性别政治——女性主义叙事学评析》,北京:《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136—146页。
申丹:《“话语”结构与性别政治——女性主义叙事学“话语”研究评介》,北京:《国外文学》,2004年第2期:3—12页。
刘静:《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启示》,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王敏玲:《英语解读〈查尔得伍德〉中的女性主义意识》,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魏天真:《女性文学的批判与反思》,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魏天真:《后现代语境中的女性主义:问题与矛盾》,北京:《外国文学》,2005年第5期:31—36页。
曾凤英、王敏玲、窦秋萍:《寻找母亲的花园——浅析欧茨〈查尔得伍德〉中的女性主义意识》,济南:《山东文学》,2005年第4期:67—69页。
王贤:《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小说创作女性主义解读》,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蒋梦瑶:《母性的再造——波伏瓦小说中的母女关系模式阐释》,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刘飞兵、杨华:《欧茨小说中的女性主义意识》,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122—124页。
邱食存、周德艳:《论〈浮生如梦〉对男权的颠覆》,宁波:《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26—29页。
李颖:《论欧茨作品中暴力的内涵》,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