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毕业论文网承诺:正规公司、专业团队、代做各专业(博、硕、本、专)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职称论文,包修改、包过、包答辩指导、直到通过为止!
服务流程 服务报价
付款方式 售后服务

磁共振成像(MRI)的发展与临床意义

[日期:2014-10-01]   来源:28毕业论文网  作者:28毕业论文网   阅读:348[字体: ]
温馨提示:需要完整全套毕业设计论文请联系本站客服、专业代做、原创、包修改、直到通过为止
【摘要】MRI的发展不足百年却有着惊人的突破,其作为一项新型技术在各个邻域得到广泛应用。磁共振成像以软组织分辨率高、对人体无放射性损伤等优点在临床影像学检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临床不可或缺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关键字】磁共振成像 射频磁场 原子核 信号

一、磁共振的发展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励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计算机处理转换后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磁共振的发展史较短,最早是在1930年,美国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在试验中发现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会沿磁场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伊西多•拉比也因此获得了194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人类关于原子核与磁场以及外加射频场相互作用的最早认识。这一时期还没有磁共振的概念,但这一发现对人类进一步的研究做了铺垫。
  1946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布洛赫和珀塞尔发现磁场中原子核吸收射频场能量的现象,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磁共振现象,这就是人们最初对核磁共振现象的认识。正是因为这些伟大的发现激发了人们对磁共振的奥秘的研究欲望。
  人们发现磁共振现象后将它作为一项“高精尖”的核心研究项目继续不断的探索,初始磁共振还没有被应用于医学领域,仅在食品科学、生物学、石油化工方面应用较多,具体应用包括原油的定性鉴定和结构分析沥青化学结构分析、涂料分析、农药鉴定、食品分析、药品鉴定等
到1980年 3 月,第一张人脑磁共振图像产生,当时的数据采集时间为 8 分钟。 这是磁共振成像技术第一次应用于人类,这也标志着磁共振即将在医学邻域开始使用。1983 年,西门子在德国汉诺威医学院成功安装了第一台临床磁共振成像设备。此时的磁共振突破了仅在试验阶段的枷锁成功的在医疗行业投入运营,为医学事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国的对于磁共振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磁共振已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各大小医院持续进行。迄今为止,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广泛应用于临床影像学检查,为临床诊断带来方便,是广大患者们的福音!
··@版权所有:28毕业论文网 www.28bylw.com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